高级水果商的千万商业模式:品牌思维 vs. 产品思维
- Amber
- 3月2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3月31日
前几天滑到一则新闻——一个年轻有型的男子,开着宾士车送水果。他的职业,是专门挑选特殊产地、最高品质的水果,提供给顶端客户,一年营收破千万。
这不只是卖水果,而是一个精准的商业定位。
水果摊商说:「他的要求非常高,好货才敢卖给他,一旦他没问题就立马拿走。」
很明显,他在供应链端已经建立了稳健的合作模式。他不需要亲自跑到产地,不仅节省时间,还能降低囤货风险。
更重要的是,他不只是「卖水果」,而是将水果重新定义为高端礼品。
精选的水果搭配鲜花,放入精美礼盒,外层裹着高级缎面布料,亲手送达每一位客户。这样的包装,让他的水果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种「体面」的象征,成为客户送礼的最佳选择。
简单来说,这就是他的商业模式——卖的不是水果,而是品味、是尊荣、是体验。
⸻
品牌思维 vs. 产品思维:你看的是成本,还是价值?
但底下的留言,却充满了质疑:
「这水果成本才多少?卖这么贵,值吗?」
这正是品牌思维与产品思维的核心区别。
• 产品思维:关注的是规格与价格,最后往往沦为比价战。
• 品牌思维:关键在于溢价力与不可取代性。
品牌溢价力的来源,从来不只是产品本身,而是它所创造的「无形价值」。
这也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「情绪价值」。
当客户收到这份高级水果礼盒,不只是拿到一盒水果,而是感受到送礼者的心意、品味,甚至是他的身份与社交地位的体现。这些价值,无法单纯用「成本」来衡量。
所以,关键问题不是「这水果值不值这个价」,而是「这个价值,有没有被创造出来」。
⸻
商业的本质,仍然回归人性
在这个AI时代,所有资讯几乎都无所遁形。但即便科技再怎么进步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依然无法被取代。无论是人性的黑暗,还是温暖的善意,最终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。
商业世界的变化很快,AI的应用更是一日千里。
但商业思维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——回归「本质」思考,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。
Yorumlar